还记得兔年春晚那一场惊艳四座的舞蹈《锦绣》吗?时隔半年,《锦绣》的“完整版”舞剧《五星出东方》将在6月30日至7月2日登陆成都市城市音乐厅,再展锦绣中华的大汉气魄。这部曾荣获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五星出东方》舞剧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与历史传奇?今日,记者对话剧中主创。
精心打磨 演活历史人物
(资料图)
《五星出东方》舞剧,讲述的是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
对于《五星出东方》中的部分造型和动作,三位主演进行了解析。“我们对角色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慢慢积累的。”为了塑造“建特”这样一个人物,索朗群旦留上胡须,首先让自己在形象上和剧中人物更加贴合,“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对这个角色有深入的了解后,从内心出发来塑造角色。”
饰演汉代戍边将领“奉”的罗昱文表示,排演中最大的难度在于对古代角色的理解。参演舞剧《五星出东方》之前,罗昱文在大众面前呈现的角色都是儒雅的书生公子,而此次饰演将领,对他来说是一次从气质、表达、演绎都堪称颠覆的尝试。罗昱文坦言,戍边将军是一个与他以往表演风格和本身性格都截然相反的角色,但通过这次戍边将军的塑造,他也收获了成长。“在每一次排练、演出后,听搭档的建议和观众的反馈,一遍遍理解‘奉’这个人物。”罗昱文坦言,“对于剧中人物,我理解得越多,感受得越多,表演就能越发真挚动人。可以说,我演绎了‘奉’,‘奉’也打磨了我。”
剧中“春君”的饰演者、来自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李晓慧表示,兔年春晚亮相的“锦绣”舞段,创作构思来源于“中国是礼仪之邦”的解读,肢体动作、形象气质、队形调度等具有独特古典韵味的美感,展现的是大国气质。《五星出东方》这部剧,对于作为舞蹈演员的她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让我迈向成熟的一部舞剧。在如何刻画和演绎好人物角色的方面,这部剧让我收获很多。”李晓慧说,“剧中的春君率真而直白,明艳又大胆,我要打破一直以来的内敛和含蓄,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少数民族姑娘的风情样貌和情感表达,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李晓慧为了能尽快找到“春君”的感觉,在每一次彩排中都会头上簪花、抹上红唇,让自己可以更快地投入到角色中。
深入历史 演活国宝文物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五星出东方》舞剧导演王舸曾在采访中介绍该剧“大胆对‘织锦护臂’这一国宝级文物展开充分想象”。
“织锦护臂”,指的即是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1995年10月,昆仑山下,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墓中其中一人的右臂上,绑着一块色彩鲜艳的织锦,在织锦的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教授曾表示,“五星出东方”锦极大可能就是蜀锦。
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有专家推断,这件锦护臂为汉末三国时期生产的蜀锦。可以代表当时丝绸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2017年,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基础复原出的汉代勾综式提花机,成功重新织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和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件锦护臂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记忆,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王舸认为,《五星出东方》能够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肯定和喜爱,正是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融入当下,不断“活”起来、“火”起来的实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余力 刘鲁 实习记者 王茹懿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剧照
标签: